近日,“高中学历冒充博士后、成功进入高校担任博导”的事件持续引发热议。事件主角通过伪造履历、包装论文、虚构科研经历,不仅顺利通过多轮审核,甚至堂而皇之地站上讲台指导博士研究生。
在公众哗然之余,这一事件也给企业和高校敲响了同一警钟——
在信息爆炸、人才流动迅速的时代,入职背景调查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组织风险管理的第一关。
很多企业以为:“背调只是确认学历和工作经历。”
但现实告诉我们:
缺乏背调,不只是“用错一个人”的问题,更可能带来连锁性的损失、舆情和法律风险。
一、事件为何刺痛全行业?
“伪博士后博导”事件的核心冲击在于:
1. 造假成本极低,危害却极大
只需包装简历、伪造材料,就能骗过简历筛选、面试、审核。
一旦进入体系,个人将占用名额、影响科研质量,甚至误导学生的职业发展。
对于企业亦如此:
虚假履历员工上岗后,造成的损害往往远超其个人价值。
2. 整个选拔链条被动摇
从审核材料 → 多部门评审 → 聘任流程
都未能识别出底层信息造假。
这说明一个事实:
仅靠内部审核,无法应对当下的履历造假手段。
3. 对组织信誉造成长久影响
高校如此,企业亦然。
一旦出现“虚假高管”“伪造资格证”“假学历专家”,损害的不只是内部管理,而是:
· 客户信任
· 行业内口碑
· 资本市场评价
· 品牌长期积累
这样的代价,是任何单位都难承受的。
二、从事件反推:为什么背调变成“刚需”?
(1)简历造假已经进入“专业化时代”
今日的虚假信息不再是:
✘ 编个工作经历
✘ 改个任职时间
✘ 拼凑几个项目内容
而是:
✔ 找机构包装简历
✔ 购买假学历、假资格证
✔ 伪造论文、科研经历
✔ “借”项目成果署名
✔ 用AI生成“履历证明材料”
造假的手段比过去高明太多,但企业的审核流程很多仍停留在传统阶段。
(2)企业用人错误,代价越来越高
真实代价包括:
· 项目失败 /客户损失
· 关键岗位决策失误
· 内部管理混乱
· 团队士气下降
· 内审、合规风险
· 舆论危机
“一个错用的人,毁掉一个项目”已不是夸张,而是案件中真实出现的场景。
(3)法律责任正在强化
近年来,各地陆续出现:
· 因简历造假被解除劳动合同
· 因提供虚假证明被追究法律责任
· 因企业缺乏审查被认定存在管理漏洞的案例
这说明——
企业不做背调,已经不只是“不规范”,而是可能涉嫌管理疏漏。
三、完善入职背调,企业必须做对的三件事
1. 先授权,再调查,避免“越界背调”
合法背调必须遵循:
· 候选人知情
· 候选人书面授权
· 调查内容与岗位相关
· 数据来源合法、公开或经授权
这既是法律底线,也是企业保护自身的重要环节。
2. 建立统一、专业的背调流程
推荐采用:
✔ 教育与学历核验
✔ 工作履历一致性验证
✔ 资格证书真伪核查
✔ 商业/学术成果佐证
✔ 舆情与公开记录查询
✔ 推荐人访谈(关键岗位)
对中高层岗位,还应加入:
✔ 财务责任查询
✔ 诚信记录
✔ 竞业风险排查
3. 引入 AI + 大数据 背调系统,提高准确率与效率
与传统背调相比,AI 背调具有:
· 数据交叉比对
· 学历自动核验
· 公开信息抓取
· NLP 风险信号识别
· 自动生成背调报告
· 避免人工误判
能把 3~7 天流程缩短至数小时~1天,并显著减少遗漏。
四、背调不是“查人隐私”,而是“保护组织与员工”
很多候选人担心背调“像查户口”,但事实上:
· 背调只查与岗位相关内容
· 不查隐私
· 不查家庭、婚育、财产
· 不查与岗位无关的个人敏感信息
· 所有内容必须在授权范围内
背调的结果是:
让优秀候选人更快入职,让组织避免重大风险。
这对双方都是正向的过程。
五、每一次重大造假事件,都是对企业的提醒
“伪博士后博导”事件看似是高校的问题,
但本质上,它揭示的是一个更广泛的事实:
在真实能力与诚信没有被验证的系统里,造假的人永远跑得比审核快。
而背调,就是让企业和组织拥有最基本的“识别能力”。
它不是额外成本,而是风险对冲。
越是关键岗位,越不能忽视。
一个合规、专业的背调制度,就是组织最重要的安全阀。

